目前,全球各地经济贸易货物有90%以上是通过集装箱来运输的,大多数类型货物通过集装箱运输是一种相对既经济又安全的方式。但是,将货物置于一个相对密闭的钢铁容器中运输,也容易受到一种被称为集装箱雨的冷凝水的损害。
集装箱雨也被称为集装箱出汗,是用来描述在密闭的集装箱内发生的冷凝水导致集装箱内货物受潮损坏的术语。正常情况下,暖空气比冷空气能容纳更多的水分。当温度下降时,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常用RH表示,指空气中所含水气的质量与同温度和气压下饱和空气中所含水气的质量之比,这个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将增加。如果空气持续下降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气就会凝结形成液态小水珠。这个冷凝现象会涉及到露点(Dew point)这个关键因素,它是指在固定气压之下,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至的温度。当空气通过接触比空气更冷的物体表面并冷却到露点时,水气就会在物体表面凝结,形成露水,这些露水会在最冷的表面凝结,通常是在集装箱的天花板或墙壁上,因为集装箱的天花板与侧壁受到外界温度变化影响最大也最快。这些冷凝水(即集装箱雨)滴到货物上时就有可能造成损害。通常情况下,当空气温度下降幅度超过5摄氏度时就足以形成冷凝水并引起潮湿问题。
由于集装箱在远洋运输过程中经受着昼夜之间温度的剧烈波动,在整个运输过程,集装箱雨从出现到消失的现象可能会在每24小时里不断重复上演。
● 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 集装箱内部含有过多的水气
在航行过程中,常规集装箱内部温度每天都伴随着昼夜更替而升高与下降。这种非人为因素影响的温度波动很难消除,而且降低温度的成本很高(能调节内部温度的货柜叫冷藏集装箱,使用冷藏柜的成本较高且也不符合低碳的环保理念)。
温度与水气两者来看,水气是带来潮湿问题的最直接与最直观的因素,那么如何处理过多的水气?首先要减少往集装箱带入过多的水气,其次是使用适量的干燥剂去除空气中的水气,经过这两个环节处理后,空气中的水气将大大减少,确保整个航程中集装箱内部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相对湿度水平,从而防止您的货物遭到潮湿的侵害(温馨提示:一些藤、草、竹、木、皮革类及部分精密电子产品对湿度比较敏感,在较高湿度环境里就容易发生霉变和短路损害,如果相对湿度达到100%的饱和状态将产生更严重后果,所以认为没有“集装箱雨”出现就不会发生潮湿损害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为更好地保护货物免遭潮湿的侵害,我们需要在装货前检查每个集装箱,确保其应具备良好的状况,柜体没有孔洞,柜门关闭时密封胶条能比较紧密吻合不出现明显缝隙。当然,没有一个集装箱是完全密闭的,但是一个良好的集装箱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柜体的潮湿空气。
集装箱从装货后关闭柜门到打开柜门卸货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大海运输途中,集装箱内的温度每天都上演白天升高、晚上下降。这种波动剧烈的温差变化意味着集装箱内部空气在白天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从集装箱的通气孔和门缝中溢出,然后在晚上随着温度下降而收缩,从集装箱外引入潮湿的海上空气,这种发生在集装箱上的空气溢出与引入交替出现的现象被称作集装箱呼吸。如果您运送的是干燥的货物,请在通气孔上贴上胶带密封。
尽量避免使用一个刚冲洗过的集装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集装箱地面的木地板是否潮湿。不使用含水量过高的木质托盘及包装材料,所有的木质托盘或木质包装材料都会给集装箱带入额外的水分。另外货物本身也可能含有一定水分,尤其是有机或容易受潮性质的货物。再就是部分刚从生产线下来温度较高的产品含水量较高,需要充分待冷却后才能装柜等;木材的含水率可以用手持式湿度记录仪轻易地测出。
白天,集装箱内的温度最高可达60℃以上,这足以促使木地板、木托盘、包装材料及货物自身的水分大量释放到集装箱内部空气中,从前述的图片可以看出,温度越高,常压下的空气就能容纳更多的水气,同时露点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高。到了晚上,海洋环境温度急剧下降时,金属性质的集装箱侧壁与天花板热传导最快,因而温度下降也是最快的。集装箱内部温和并富含水气的空气随着温度的下降,露点同时也降低,达到一定程度后,此过程的水气如果没有干燥剂的吸附,最冷(即温差最大的)的集装箱侧壁和天花板将最先出现过饱和的冷凝水。故不存在完全干燥的集装箱,包装材料及货物的含水量越高,意味着出现潮湿侵害的风险越高。